查看原文
其他

张坤:报有老人都是宝

2018-02-09 张坤 坤哥007


--- 第 437 期 ---

2018/2/9

Topic:海运仓2号的温喛

文 / 张坤


(“坤哥007”已开通留言功能,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)


◆ 今 日 之 声

张坤:

   


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;报有老人,人人是宝。


今天冬意寒凉,海运仓2号的中青报却春意盎然,老同志新春团拜会上,温暖的亲情似火。老同志代表的发言,令人感慨感动。


老一辈中青报人,不少是把最美的青春岁月,乃至职业生涯,全都奉献给了报社,早就视报为家了


一位老同志退休后,每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回社里转转,当年他工作时早出晚归蹬辆自行车,一骑就是几十年,闭着眼都能摸到上下班的路。


有一天,他实在不能下楼了,只能打开窗户遥望报社的方向。如今,他就连说话也越来越感到吃力,一个周末,催儿子背他下楼,开车带着他向前行驶,“向前,再向前,到海运仓!”儿子知道父亲的心事,车子开到报社院墙外,老人摇下车窗,久久地把深情目光停留在那熟悉的银灰色楼。

······


这样的真实情景和故事还有很多。


有位老同志说,离退休党支部的活动,大家每次都是认真积极地参加。活动室墙上,挂着凝聚了老党员们许多心血的书画作品,其中有几幅刺绣丝绸画,是一位生重病的党员,在医院病床上,一针一线赶在党的生日前编织出来,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。


不久前他和所在支部老同志们,兴奋地参观了报社全媒体中央厨房——“融媒小厨”,体验着手机上与过去完全不同的“24小时中青报”,接着又参观了摆满中青报人著作的“文化会客厅”。



“这是两个意象和象征,融媒小厨象征着一种开拓和创新,文化会客厅象征着一种传承和弘扬!”



这位老报人回家后夜不能寐、诗兴大发,连夜写了一首感怀咏叹诗,发到一个老报人群里,没想到点燃了更多老报人炽热的情怀,引发一连串的诗赋接龙。


当年全国记者来报社时的集体宿舍“夜游斋”,虽早已拆迁,但网上的“夜游斋”把新老中青报人的心,又紧紧地连接在一起。


无论是报纸端、PC端还是移动端,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!


无论最牛的大编剧、大书法家、大摄影家,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,还是最默默无闻的普通编辑、工人或行政管理人员,无论在岗还是离退休,无论在职还是调离,都在“我是一名中青报人”的同一自豪的心愿和召唤中,同频共振,在平等民主和平凡奉献中,有一种自觉向上的激情和力量在激荡。



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”,一代代中青报人传承下来的,是那份“推动社会进步,服务青年成长”的高度政治使命感、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,是那份不断改革创新、与时俱进的敬业心,是那份始终把青年装在胸中的专业心。


“东风随春归,发我枝上花”,又一个春夏秋冬,新老报人都走在了新时代的征途上。


“报有老人都是宝”,既是对老报人们由衷的敬意、祝福和感恩,也是对新报人们真诚的勉励、激励和鞭策。知不足而学习不辍,有感恩而不敢懈怠。


虽然面前的严竣困难依然重重,虽然遭遇的坎坷依然还会很多,但是我们始终有关切和信任的目光照亮前方的路,“其作始也简,其将毕也必巨”,相信一定会坚强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
虽然现在不少年轻的中青报人,不一定理解整个青春乃至毕生奉献在一个单位的那份情怀,虽然一代一代,在接续奋斗中都终将老去。


但永远不老的,是那火热的青春情怀;永远不变的,是那纯洁的美好初心!



供图:中国青年报社离退休处




◆ 往 期 回 顾

(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)


张坤:驴粪蛋外面光

张坤:人品不是装出来的

张坤:强国体

张坤:倾听年轻人花开的声音

张坤:强国一代  陪你一起创

张坤:“美”的聆听

张坤:一个人,就是一支队伍

张坤:“死得快最重要”

张坤:连夜出发

张坤:必须自己走向胜利

张坤:追梦赤子心

张坤:总有不会“速朽”的新闻

张坤:社长室之夏

张坤:舌尖上的中青“报”

张坤:无敬畏,勿新闻

张坤:“愚公”移报

张坤:人是移动的“手机”——写于中青报第46届记者全会之际

张坤:良法容孝子

张坤:中青报“融媒小厨”大情怀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